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运动器材 > 正文

“南半球的纽约”——悉尼

类别:运动器材 日期:2019-1-13 9:57:03 人气: 来源:

  十二生肖排列顺序

 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旅行,从陌生的,飞向更加陌生的悉尼。同第一次降落时那种失落感大相径庭的是,整个旅行期间,独自一人与波光粼粼的大海日夜为伴,让人过目难忘。

  这使我得出一个结论—在自然之中,我最着迷的,还是海。在悉尼,海的万千姿态尽收眼底。被深深吸引的同时,我一度怀疑,造物主是否粗心地把颜料盒里的绿,通通撒在了这里的山林,把蓝一并倒进了悉尼的潮水。

  每当想起悉尼时,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—只身一人徒步走在傍晚的海滩,海水倏然间变得暗潮汹涌,来不及躲闪,鞋子里都是潮水与浪沙,只好飒然脱下,继续行走;彼时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,天空镀上了一层夺目的猩红,远处有孩子调皮的嬉笑,与父母下温暖的光影。

  这便是我对悉尼的第一印象。而在仔细拜访过它之后,我才更加体会到这座城市何以能给人带来如此斑斓的回忆。对于别人而言,它是“南半球的纽约”,而对我来说,它像一颗含着珍珠的天蓝色贝壳,隐隐地发着光。

  倘若要举出悉尼、南威尔士州、甚至全最具标志性的建筑,那必定非悉尼歌剧院(Sydney Opera House)莫属。有人曾说,悉尼歌剧院之于,就如同长城之于中国,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,大本钟之于英国等等。以致于当我怀着这种心情亲眼见到它的时候,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说。

 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海港,于1973年正式竣工开幕。整个建设工程耗时14年,总花费超过1亿澳币。我在感叹这些数字的同时,不得不对设计和打造它的生—那段悄然流逝在帕拉玛塔河上的14年时光,换来了如此恢弘的一座标志性建筑。走进歌剧院前,趁着海风的风势,我按捺不住在剧院台阶上兴奋雀跃起来—它真的太大了,犹如体型巨大的海龟,又像是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。而它的“龟壳”—那朝天突起的贝壳式的屋顶,耗费了两千余片由法国制造的素色及黄玉色双层玻璃,更是让人目不转睛地想要多看几眼(据说在特殊节日或有重要演出的时候,白色的贝壳屋顶还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样子)。

  相比外表上的别出心裁,歌剧的内部建筑结构仿效的是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,看上去要“内敛”许多。据介绍,剧院最大的主厅能容纳两千余人,还有其它一些小型剧院和演出厅。兴许是装潢略显褪色的关系,反倒让剧院平添一份古朴与庄重。可惜因时间所限,终究没能观看到一场精彩的歌剧。

  在悉尼歌剧院周围散步,也是相当令人愉快的事。当天海风如潮,阳光如洗。海鸥在头顶上方盘旋,若有游客抛食,它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围绕在游客的身边,久久不肯离去。还有那一排排交错的高大棕榈,在海风的吹拂下,发出沙沙的枝叶声。每每看到这样的树木,便不会觉得自己正处于寒冷的冬天。

  离开剧院,我们搭乘游轮观赏悉尼港湾大桥(Sydney Harbour Bridge)。这是我来澳两年第一次坐上游轮。友人说,在悉尼,游轮属于交通工具,我第一反应便是“太棒了”!起先我们坐在舱内,外面风太大,这能从甲板上游客们的头发和衣服看得出来。当游轮开到临近悉尼港湾大桥的时候,我们才像蜜蜂般一拥而出。

  过去依稀看过一些桥,但像悉尼港湾大桥这样既壮阔宏伟,又衔接在水天之间浑然天成的,还是第一次所见。这座1932年完工、绰号“衣架”的大桥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曾是世界上最高、最宽的长跨距钢拱支架桥。它横跨悉尼南北两岸,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。桥身由四座惊人的桥塔所架起,建筑团队当时为建造这四座由混凝土和花岗石组成的桥塔,一共安排了250个来自、英国和意大利的工匠住在附近临时搭建的工地上。还有三艘从300公里以外开到悉尼港专门用来运输花岗石的轮船,可见阵仗之大。

  据说,悉尼港湾大桥正式竣工那天有大量的花车、队伍和乐队,而当天聚集在市中心和海港附近参与庆祝的人数多达数十万人。我一边想象着当时人们欢天喜地的盛况,一边同友人打趣说,悉尼歌剧院与悉尼港湾大桥这样两座城市灵魂般的建筑搭配在一起,就像汉堡和薯条。他笑了,可能是觉得这比喻对于人来说,足够“接地气”吧。

  十几分钟的车程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空气变得潮湿,透过车窗我终于看到了悉尼最著名的邦迪海滩(Bondi Beach)。下车后,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条如手臂般纤长的海岸线,涌动而湛蓝的海水,还有棉花糖一样软绵绵的云朵。人们看上去都自在,充满闲情逸致,有遛狗散步的,游泳冲浪的,也有席地而坐晒太阳聊天的。沙滩的这头是绿茵茵的草地,草地上海鸥们在不亦乐乎地觅食。如果把视线放得再远一些,你能看到巍峨的巉岩与一幢幢层层叠叠的房子。车站附近开着各式各样的小商店与美食餐厅,香味扑鼻而来。

  我们填饱肚子后在沙滩上漫步、拍照,享受午后的悠然时光。海浪会迅速地扑上沙滩,让你猝不及防,能看到空气中那些细小的飞沙。在夏季,这里的游客总是在各处排着长龙,店员们应接不暇;海滩上也会举办各类活动,例如冲浪比赛、音乐节与星期天市场等。如果天气不错,人们乐意花大量的时间来到这里,晒晒太阳,吹吹海风,也许还能看到一场瑰丽的火烧云日落。

  如果说邦迪的海是动态的、壮阔的、大快的,那么玫瑰湾(Rose Bay)便似一位夕阳下沉默不语的梳妆女子。我喜欢这里的静谧,或许是因到达时正值夕阳西下,海面被余晖照得波光潋滟。看着这波澜不惊的海水,好似同另一个孤独的自己相对。还有那一艘艘随风摇曳着的小船,它们被停泊在海面上,无人照看。

  从海湾一带能眺望到悉尼市区的摩天大楼,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,发出金灿灿的夺目的光—其中既有悉尼的富人区,也包含悉尼各种文化活动频繁的集中地(如展览、拍卖、公益项目等)。这里不仅有供大人孩子们娱乐休闲的大型设施,还有游艇与水上飞机等户外运动设施。居住在附近的人们也会结束工作后来到这里品尝咖啡、享受美食。

  傍晚,我随友人来到情人港(Darling Harbor),许多中文介绍资料上又译作“达令港”,我们不禁为这个直译的名字笑了起来。情人港的外滩高楼耸立,金碧辉煌,随处可见情侣们幸福地拥抱、依偎在一起,也有不少家庭齐聚于此,其乐融融。而另一条港口线则是由特色、幽雅的餐厅组成。烛火统一代替了灯光,中熊熊燃烧的加热器火焰随处可见;餐桌上人们觥筹交错,谈笑风生。晚餐是友人推荐的一家当地有名的煎薄饼餐厅。饱餐过后我们沿情人港漫步(这里还集中了杜莎夫人蜡像馆、水族馆、野生动物园和南半球最大的荧幕影院),边走边聊到这里的生活。

  从邦迪海滩到情人港,一上看着这些热闹美好的景致,忽然觉得生命其实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么苍凉。只不过,人类习惯借用旅途来忘却失意和悲伤,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,又想要通过旅途来迫切寻觅到自己的归宿。远走高飞,历经百转千回,方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,让心灵落叶归根,大概这就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吧。

  次日一早,我们搭乘火车去往全市最高的建筑悉尼塔(Sydney Tower)。我很喜欢悉尼的三层式火车结构,在早晚人潮高峰时期,这样的设计有效避免了因为乘客拥挤而带来的安全隐患。站在悉尼塔底,仰望塔身高耸入云,直逼蓝天。我们乘升降机上去,悉尼全景映入眼帘。

  悉尼塔高度达到309米,一共分成四层,我们直接来到第三层的360度观景台。而彼时的我,和所有登上这般高度的人们的心情想来别无二致。那种感觉,就好像纵使世界之大,顷刻间也在你脚下呈现一般,此刻的心情兴奋之中又带着一点通达。我们用观景台里的高倍望远镜眺望远方: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错落有致;低沉的云朵好似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;海港上有一群翱翔的海鸟,下方是一艘艘渡轮激起的层层白浪;再远一点,还能看到阳光之下绿茵茵的海德公园与金灿灿的圣玛丽。

  悉尼之所以如此美轮美奂,一方面是大自然的眷顾,另一方面得归功于这些精雕细琢的建筑—人类智慧与辛劳的结晶。受英国早期殖民历史的影响,悉尼的大部分建筑继承了英国维多利亚式、文艺复兴式的建筑传统,无论是从外观设计还是内部陈设上,都给人一种富丽典雅的印象。此外,悉尼的城市化进程同样不可忽略。在19世纪工业及“淘金热”的催化之下,已经拥有主要道、桥梁、码头等公共设施的悉尼进入高度发展时期,在19世纪末便达到50多万人口的可观规模,随后更因悉尼歌剧院与悉尼港湾大桥的落成而蜚声世界。

  在此期间,悉尼的市中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—和早期相对紊乱的布局相比,眼下的市中心规划整饬,有条不紊,这一点从火车的线分布就能知晓。此外,在中央商业区南部,街道大体呈格状布局,井然有序;而在历史更为悠久的商业区北部,街道分布则比较杂乱、狭窄,带有早期“犍子小道”的色彩。至于上百年的老宅大都经过翻新,人们的生活成本与消费水平也随着悉尼的物价一攀升。

 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(Queen Victory Building)堪称今日悉尼城市建筑的代表。它被誉为“悉尼最美的购物中心”,位于繁华的乔治街上,旁边毗邻圣安德鲁和悉尼市政厅。大厦的前端放置着一座古铜色女性雕塑,两手各持智慧与的象征物,据说这尊雕塑代表着“城市的守护之神”。大厦装潢别致,圆形的屋顶,金色的石柱,具有拜占庭式建筑古典大气的特色,在阳光的照射,更显得金碧辉煌。

  走进大厦,里面是琳琅满目的精品店铺,每家店铺的店门上都有一只白色的小吊灯自然垂下。螺旋式的楼梯,不同图案的地砖,以及采光的彩色玻璃,各个细节都彰显风雅。形形色色的游客摩肩接踵,女士们提着名牌与包装精美的礼品在各个商店来回穿梭,男士们则多半手捧一张,点上一杯咖啡,坐在长椅上一边读报一边小酌。

  大厦的中央悬挂着一座巨大的环形钟,二楼,方才看见不仅刻有日期时间,还有一些原住民的图画,颇具本土人文气息。二楼以上还可看到不少画廊和艺术收藏品专卖店,商业与历史、艺术元素融合无间,很是耐人回味。

  走在悉尼繁华的市区,你会发现街头艺术的气息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。提到涂鸦等街头艺术,其实很多人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—过多地将重点放在“街头”这一字面意义上,而忽略了其本身的“艺术”价值。悉尼的街头涂鸦让开眼界,它们形式丰富、色彩鲜明、创意新颖,有些作品简直就像被人从展览馆里搬到了墙上一样,足以让你看到叹为观止。

  这里的街头艺人又和我们印象中或平日所见的大不相同。悉尼的街头艺致上可分成两类,一类靠卖艺为生,另一类则是热衷表演而不计报酬的艺术爱好者。虽然出发点不同,但就表演者们使用的乐器(就我所见包括手鼓、竖笛、萨克斯、吉他、手风琴、小提琴、大提琴、电子琴等,可谓五花八门)、表演内容以及现场阵势来看,几乎不亚于一场露天音乐会。人们常常因这些街头表演者的魅力不约而同地停下疾步,驻足欣赏。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,给悉尼增添了独特的韵律。

  悉尼的城市活力还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。除了在海滩上打发时间,这儿的人们有数不胜数的休闲方式。人酷爱水上运动,包括潜水、冲浪、皮划艇等,为了购买价格不菲的运动器材及用具,不惜大掏腰包。

  朋友告诉我,节假日的时候,悉尼的市中心总是万人攒动,白天人们逛街购物,到了晚上,餐厅、酒吧更是热闹非凡。周末的时候,许多家庭会远离市区,驾车来到郊外野餐、烧烤,或去蓝山(Blue Mountain,悉尼著名景点之一)骑马、登高。悉尼还是音乐节、美食节和一些体育赛事(英式橄榄球、曲棍球、赛马、F1赛车都是极受关注与喜爱的项目)的荟萃之地。

  丰富多元的艺术文化,缤纷多彩的都市生活,人口密集的繁华大都会……难怪有人将悉尼称为“南半球的纽约”呢!

  悉尼(Sydney,又称“雪梨”)为南威尔士州首府。它沿海港而建,东濒太平洋601099股吧),南北分别接维多利亚州和昆士,市区占地1687平方公里,面积跟英国首都伦敦与其周围的卫星城镇所组成的“大伦敦”地区相当,人口接近500万。悉尼是金融、交通、旅游中心,华侨和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,也是大洋洲最大的城市和港口。历史上,悉尼是欧洲殖民者在建立的首个殖民地,于1788年由英国船长阿瑟·菲利普于雪梨湾建立。进入20世纪后,优越的地理和舒服的条件,使得悉尼很快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、制造、旅游中心。

  本文由海南柴油发电机组 www.hnjqc.cn整理发布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阿宝运动器材网- All Rights Reserved